主題:正常眼壓青光眼的發現與治療
發布日期:2022/11/12

2022/10/16世界視覺日講座
講題:正常眼壓青光眼的發現與治療
主講人:長庚醫院眼科部 陳賢立醫師
青光眼定義為「視神經的疾病」
青光眼是一種進行性且不可逆的「視神經疾病」,有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跟正常眼壓有關。以眼球的構造來看,青光眼發病的位置在視神經,初期症狀不明顯,近半數的青光眼患者沒有病識感。全世界約有8千萬病患,未來可能一億人,為第二大致盲、第一大不可逆的眼疾。歐美雙眼失明率為10分之一,亞洲雙眼失明率卻高達25%。如此落差來自亞洲民眾對青光眼的漠視與不了解。
台灣是世界眼科醫學會的成員之一,唯一使用「台灣」會員身分加入,自十多年前開始於每年3月世界青光眼週、10月世界視覺日同步宣導青光眼衛教活動。
「治療不可逆性」青光眼至今無法突破瓶頸


青光眼的診斷與檢查包含項目:裂隙燈檢查、眼壓測量、視野檢查、視神經眼底鏡檢查、視神經纖維斷層掃描。
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是指具有與其它青光眼相似的特徵,比如視神經盤受損、視網膜視神經纖維層損害及相對應的視野缺損。此外觀察,未使用任何降眼壓藥物的情況下,24小時眼壓均低於21毫米汞柱,前房隅角結構為正常並完全開放。
台灣臨床上,超過3分之一為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經常太慢被診斷出來而造成遺憾。日本韓國有80%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患者的眼壓通常並不高。注意!眼壓正常與否不能單靠統計學上正常範圍的含義,換句話說:正常眼壓規定不得超過正常人群體統計上限(21mmHg),具有很強的人為性。
眼壓非唯一檢測標準 關鍵在於早期診斷
近十年最熱門的眼底光學斷層掃描(OCT),依照圖像追蹤能夠提早8年檢測出視神經是否異常、黃斑部及視網膜退化與否,作為診斷與治療的依據。電腦的大數據庫會與正常人做比較,包括神經纖維層厚度是否變薄(綠/黃/紅色概念)、黃斑部及視網膜的厚度及型態變化(紅/黃/綠/藍色),都能發現健康與不健康的影像反應。
大家認知治療青光眼主要目標,是降低及維持眼壓在合理的安全範圍,使視神經及視野不會繼續受到傷害。但是眼壓維持在多少才不會產生破壞?「不要跟別人比,要跟自己比」,每個人對眼內壓的耐受度不同。若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視野檢查,做了6次視野都一直惡化,那麼眼壓就必須降得更低!
只有更低沒有最低 臨床上不容易做到
眼壓值的上限21毫米汞柱是一個迷思,因為眼壓值白天夜晚可能不一樣。當用藥水治療階段,視神經仍然無法抵抗眼壓的壓力,就必須考量增加用藥,使用更具效果的前列腺素眼藥水,降低基礎眼壓30%以上;然而隨之增加的副作用需一併承受,病人的「眼球受的了?」,患者順從性也可能不佳。
「目標眼壓」臨床上很難做到,另外的選擇則可雷射或手術治療,雷射治療可使小樑網的房水排出流暢度變好,但是有效期限不長,雖然可以重複做。近年比較新的微創手術,需自費6-8萬,成功率僅一半。我個人認為「很貴的自費手術都是一種經濟負擔,不要一頭熱去試!」
手術治療原則是為阻塞的房水另覓通路,小樑網切除術歷史悠久,雖傳統卻也最具成效,在大約12點鐘的方向製造一個「濾泡」,讓房水有一條疏通的管道。手術施行雖能有控制眼壓並延緩視神經惡化,卻無法使壞死的視神經再生。站在醫師的立場,希望手術病患的濾泡一直存在,房水的引流沒有問題並且延緩病程的惡化。
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降低個人與社會損失
美國研究報告指出:初期發現的青光眼患者每年每人僅需支付600美元的醫療成本,到末期的青光眼每年每人所需的醫療資源高達2400美元,相差了四倍。若醫囑遵從性不佳,惡化的速度相對加快,終究會造成家人及全民的負擔。
對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有50%的人不自覺,必須透過檢查才得知。我常說:每一位病人都是獨立個體,「眼壓」不要跟別人比,我會對病人量身訂做自己的治療方式。我也常被焦慮的病患問:「我這輩子會不會看不到?」記住!依現今醫學技術,要讓青光眼雙眼完全失明很難,除非發現太慢或太晚開始治療。
總結 青光眼無法完全治癒,但能被有效控制。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應爭取眼壓靠近10mmHg,甚至要求降更低。當醫師認為患者該施行手術治療時,最好不要遲疑,以免造成視力嚴重喪失,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。青光眼必須一輩子的治療與追蹤,要學習放鬆身心與疾病共存。
青光眼是一種進行性且不可逆的「視神經疾病」,有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跟正常眼壓有關。以眼球的構造來看,青光眼發病的位置在視神經,初期症狀不明顯,近半數的青光眼患者沒有病識感。全世界約有8千萬病患,未來可能一億人,為第二大致盲、第一大不可逆的眼疾。歐美雙眼失明率為10分之一,亞洲雙眼失明率卻高達25%。如此落差來自亞洲民眾對青光眼的漠視與不了解。
台灣是世界眼科醫學會的成員之一,唯一使用「台灣」會員身分加入,自十多年前開始於每年3月世界青光眼週、10月世界視覺日同步宣導青光眼衛教活動。
「治療不可逆性」青光眼至今無法突破瓶頸


青光眼的診斷與檢查包含項目:裂隙燈檢查、眼壓測量、視野檢查、視神經眼底鏡檢查、視神經纖維斷層掃描。
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是指具有與其它青光眼相似的特徵,比如視神經盤受損、視網膜視神經纖維層損害及相對應的視野缺損。此外觀察,未使用任何降眼壓藥物的情況下,24小時眼壓均低於21毫米汞柱,前房隅角結構為正常並完全開放。
台灣臨床上,超過3分之一為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經常太慢被診斷出來而造成遺憾。日本韓國有80%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患者的眼壓通常並不高。注意!眼壓正常與否不能單靠統計學上正常範圍的含義,換句話說:正常眼壓規定不得超過正常人群體統計上限(21mmHg),具有很強的人為性。
眼壓非唯一檢測標準 關鍵在於早期診斷
近十年最熱門的眼底光學斷層掃描(OCT),依照圖像追蹤能夠提早8年檢測出視神經是否異常、黃斑部及視網膜退化與否,作為診斷與治療的依據。電腦的大數據庫會與正常人做比較,包括神經纖維層厚度是否變薄(綠/黃/紅色概念)、黃斑部及視網膜的厚度及型態變化(紅/黃/綠/藍色),都能發現健康與不健康的影像反應。
大家認知治療青光眼主要目標,是降低及維持眼壓在合理的安全範圍,使視神經及視野不會繼續受到傷害。但是眼壓維持在多少才不會產生破壞?「不要跟別人比,要跟自己比」,每個人對眼內壓的耐受度不同。若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視野檢查,做了6次視野都一直惡化,那麼眼壓就必須降得更低!
只有更低沒有最低 臨床上不容易做到
眼壓值的上限21毫米汞柱是一個迷思,因為眼壓值白天夜晚可能不一樣。當用藥水治療階段,視神經仍然無法抵抗眼壓的壓力,就必須考量增加用藥,使用更具效果的前列腺素眼藥水,降低基礎眼壓30%以上;然而隨之增加的副作用需一併承受,病人的「眼球受的了?」,患者順從性也可能不佳。
「目標眼壓」臨床上很難做到,另外的選擇則可雷射或手術治療,雷射治療可使小樑網的房水排出流暢度變好,但是有效期限不長,雖然可以重複做。近年比較新的微創手術,需自費6-8萬,成功率僅一半。我個人認為「很貴的自費手術都是一種經濟負擔,不要一頭熱去試!」
手術治療原則是為阻塞的房水另覓通路,小樑網切除術歷史悠久,雖傳統卻也最具成效,在大約12點鐘的方向製造一個「濾泡」,讓房水有一條疏通的管道。手術施行雖能有控制眼壓並延緩視神經惡化,卻無法使壞死的視神經再生。站在醫師的立場,希望手術病患的濾泡一直存在,房水的引流沒有問題並且延緩病程的惡化。
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降低個人與社會損失
美國研究報告指出:初期發現的青光眼患者每年每人僅需支付600美元的醫療成本,到末期的青光眼每年每人所需的醫療資源高達2400美元,相差了四倍。若醫囑遵從性不佳,惡化的速度相對加快,終究會造成家人及全民的負擔。
對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,有50%的人不自覺,必須透過檢查才得知。我常說:每一位病人都是獨立個體,「眼壓」不要跟別人比,我會對病人量身訂做自己的治療方式。我也常被焦慮的病患問:「我這輩子會不會看不到?」記住!依現今醫學技術,要讓青光眼雙眼完全失明很難,除非發現太慢或太晚開始治療。
總結 青光眼無法完全治癒,但能被有效控制。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應爭取眼壓靠近10mmHg,甚至要求降更低。當醫師認為患者該施行手術治療時,最好不要遲疑,以免造成視力嚴重喪失,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。青光眼必須一輩子的治療與追蹤,要學習放鬆身心與疾病共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