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:易被忽略耽誤的青光眼類型
發布日期:2023/4/3

2023/3/4 世界青光眼週講座
講題:易被忽略耽誤的青光眼類型
主講人:三軍總醫院眼科部 呂大文教授
青光眼的典型表現是「眼壓高」,但眼壓高可能不見得有青光眼,眼壓正常卻可能有青光眼,為什麼會這樣呢?有別於一般熟知的慢性青光眼和急性青光眼,「正常眼壓/低眼壓青光眼」是最常被輕忽的青光眼類型。今年世界青光眼週大力投入宣導,就是低眼壓青光眼及高眼壓症,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個無聲的視力殺手。
從眼壓判斷青光眼,診斷易出現盲點
約有三成病患眼壓正常,醫病之間就以為一切看似正常。診斷出現的盲點通常在此:從OCT眼底斷層掃描看出視神經及視網膜呈現異常或退化的反應,且視野已漸有缺損,稱為「正常眼壓/低眼壓青光眼」。大多數此類病患發現時病情往往走向中、末期,若太晚才開始治療則無可避免可能造成失明的遺憾。
另一種易被耽誤類型,部分患者的眼壓經常超過21mmHg,視神經杯盤凹陷比例較正常人大,但視神經及視野並未受損,稱為「高眼壓症」。醫師診斷為「就是角膜比較厚而已」,並沒有青光眼。根據臨床資料,眼壓超過21毫米汞柱可能是角膜厚度問題,角膜較厚測得的眼壓會較高;反之較薄測得的眼壓會較低,後來發展成為青光眼的機率相對高。
高眼壓症長期的研究發展
眼科醫學會最常討論的議題是「高眼壓症到底需不需要點眼藥水治療?」
美國眼科醫學研究團隊針對此問題做了長達20年高眼壓症的研究,分成三階段發表重要論述。
研究團隊依風險因子分組,包含年紀、眼壓(IOP)、視神經杯盤比 (CDR)、視野標準模式 (PSD) 以及中央角膜厚度共五個面向。
2021發表最終結論,診斷認定青光眼之定義:
(1) 視神經盤退化 及/或 視野異常
(2) 異常與開放型青光眼相關
此項研究追蹤長達20年,提出共識觀點如下 :
●受試者為黑人、非裔美國人的比例高,因種族因素,為隅角開放型的青光眼比例較高。
●最後演變成青光眼的病患,通常眼壓平均值為24.9毫米汞柱。
●長期追蹤至第三階段,觀察組有49.3%變成青光眼,而提早治療組亦有41.9%變成青光眼。
●病患用藥順從性及持續追蹤意願,會影響青光眼進展的嚴重程度。
●高眼壓症有所謂高危險群患者應該治療,但低危險群目前尚無定論。
注意!高危險群追蹤與治療並重
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呢?
眼壓經常高於25mmHg、視神經凹陷大於0.6、角膜厚度小於510微米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與本身為三高患者。
建議: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,有家族史年滿18歲每三年檢查一次。高眼壓症定期追蹤之後,可由醫師評估用藥並及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