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訊息

人工電子眼 視網膜色素變性失明之福音

發布日期:2019/4/11

字型: A A A 


遺傳性視網膜失養症,最常見是視網膜色素變性 ( 俗稱夜盲症 )。該型患者在台灣機率為千分之一,視力變化速度和受影響程度各不同,多數40多歲發病,通常50歲以後視力便接近失明,此疾病目前並沒有藥物或手術可以治療或延緩病情。

 

台大研究團隊說明:眼睛能夠看見事物的原理,在於光線進入眼底後,直接投射於視網膜,經由最底層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層或感光細胞,將這些訊號轉成神經刺激,再經由視神經傳導至大腦進行辨視後呈現出影像。一旦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層或感光細胞出現異常,視力就會受到影響。

 

人工電子眼的發明主要是取代壞死的感光細胞,只要患者眼球構造、功能還保有,視神經至少具70%以上的作用,便有機會等待與「光」接軌。這說明人工電子眼對象優先適用於無藥可醫的「因感光細胞壞死」而失明的人。

 

人工電子眼的發展,可說是重啟失明者進入光明界的重大發明,台灣眼科醫學技術也站在世界潮流的頂端。2017年林口長庚與台北榮總分別為視網膜色素變性失明患者,成功植入「視網膜上」人工電子眼,隨即參與視力復健之路,有機會渇望視力來到0.1 ~0.05。

 

適合接受人工電子眼手術的條件

1. 須年滿25歲 
2. 曾「看」過這個世界 
3. 有能力辨別物體形狀 
4. 視神經並未萎縮,視網膜及眼軸也各需一定厚度與長度

 

手術只是成功開端 積極復健才是關鍵

台北榮總視網膜科主任陳世真強調,手術成功只是人工電子眼植入成功的一半,更重要的是術後患者態度要積極配合視力復健。依照國際療程,術後要進行40次、每次約2小時的視力復健。根據國外經驗,不少患者術後因為復健過程太過繁鎖而放棄,但也有人努力配合復健後,生活可以自理,還能打籃球、射箭。

 

重點提醒
青光眼由於視神經萎縮壞損嚴重,並不適用人工電子眼。醫療科技總會再進步,讓脆弱的眼睛看見未來希望。

<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