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訊息

2020世界青光眼週 呼籲做好眼睛風險管理

發布日期:2020/4/30

字型: A A A 


光眼與黃斑部病變,皆為不可逆轉的眼疾,在歐美與亞洲的致盲率堪稱數一數二,是危害現代人視力的殺手。在2017年,智慧型手機問世屆滿10周年之時,超乎想像全球已邁向人手一機時代。3C帶來廣泛便利性,但對於眼睛的傷害力卻持續加重,以前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的眼疾,如今證實逐年年輕化。

從小近視到高度近視 與「惡視力」距離拉近
 

眼睛的結構複雜,光線從瞳孔進來,經過角膜、再到水晶體,然後在視網膜成像,再傳導到視神經,讓我們能夠「看見」。角膜有曲度,可使進來的光線折射聚焦在視網膜上,如果眼球過長、角膜曲度過大,便會聚焦在視網膜前方,造成近視。如果眼球過短、角膜曲度太小,則會聚焦在視網膜後方,成為遠視。
2018年,WHO重新釐定500度以上為高度近視。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,若國小3年級近視就達到300度,國小畢業達到500度,這輩子絕對衝破1000度大關。

眼睛需要光與熱 身體5%血流必須充分補給
 

另一個影響視力的介質是水晶體與玻璃體,隨著年齡增長會因為老化或其他原因變得不透明,就有可能產生飛蚊症或白內障,視力變得不清晰。眼睛僅7公克占身體重量的萬分之一,卻需要占用到全身血液的5%,擔負著類似光電轉換機的視覺功能。當光線進到眼睛,血液發揮冷卻作用,眼睛須保有足夠血液流動供給養分,否則循環不良也影響到末梢視神經的功能。

許多人認為配戴眼鏡就可以看得清晰,事實不然! 超過500度以上的近視患者,眼球已過度變形,日後容易成為罹患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。3C普及與多樣化也是併發青光眼及各種眼疾的殺手。根據2018年YouTube 使用行為調查:國人平均花2.5小時觀看影音,以年輕族群占最大宗,而熟齡世代有四成每天看超過 1.5 小時。3C成為生活日常,越黏越分不開,眼睛的風險管理不可不知!

四大眼疾悄然來襲 做好風險管理了嗎?
 

1. 青光眼:視力的小偷
 

台灣青光眼確診患者40萬人,其中青壯年占比來到30%。青光眼是因為眼壓過高,造成視神經壓迫所導致的視力受損,直系血親遺傳機率是正常人的7至9倍,高度近視也是高風險族群。另外,若眼睛曾受過外傷、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疾病也易引起。
一般人對青光眼後知後覺在於80%初期並沒有症狀,患者中心視力良好,周圍漸進模糊容易被輕忽,一旦發現視力有障礙而來就診,通常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。青光眼致盲率跟人種基因也有關係,同樣罹患青光眼,亞洲人失明機率高達25%,比歐美人士的10%,更高出2倍以上。亞洲人青光眼患者終其一生雙眼失明機率為25%,呼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十分重要。


 

2. 黃斑部病變:看景物扭曲像哈哈鏡
 

黃斑部病變多為中老年人的一種退化性眼疾,但是亦可能提早發生,主要是先天性遺傳、高度近視,其次三高、糖尿病、抽菸者及過度用眼也是原因之一。當視網膜細胞無法汲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,進而傷及感光細胞,就會出現這些異常症狀:看景物或線條扭曲、辨色能力變弱,視力中央有不規則黑點或灰點,有可能單眼視力中心模糊或明顯快速退化

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做眼底檢查,觀察黃斑部是否有水腫、出血、萎縮、結疤、裂孔等病變。此外,眼底螢光血管攝影、OCT掃描亦可得知病程進展。


 

3. 白內障:它是老化,不是病
 

歲月走著,轉眼人就老了!它就像皺紋生出來,膝蓋退化一樣自然,老年性白內障正是老化導致水晶體硬化、混濁而看不清楚,所以只要透過手術去除不透明的白內障,就可以恢復正常視力。白內障手術是當今非常成熟的手術,成功率高達95%。
然而有些情況,白內障可能會提早報到,那就是來自併發症,像是虹彩炎、青光眼、雷射近視、網膜色素病變而引起;或因為糖尿病、甲狀腺眼疾等病變導致白內障。另外眼睛受過外傷也須留意,可能因為車禍重創、鈍器傷害、尖銳物刺傷等引起。


 

4. 乾眼症:瘋3C的文明病
 

眼睛需要淚液滋潤,能讓眼球能靈活眨動、轉動自如。如果淚液分泌不足,如同沒有雨水的雨刷乾刷、越刷越不清,會刮傷擋風玻璃般,同樣也就會刮傷到角膜。乾眼症的症狀:眼睛乾澀、疲勞、畏光、刺痛、有異物感、短暫的模糊,嚴重時偶爾偏頭痛
之前大家認為「乾眼」是50+女性專屬,如今緊盯螢幕3C族、隱形眼鏡族、眼妝卸不乾淨者也容易得到。治療方式可使用人工淚液,多眨眼增加淚液滋潤,養成每晚熱敷習慣,戶外戴上太陽眼鏡來降低眼睛刺激。
 

總結提醒 任何眼睛疾病,有的是不可逆轉,有的是老化不可擋,但是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,就有機會倖免於失明的風險,留住此生可用的視力。在此呼籲大家做好眼睛風險管理,讓視界更明亮更寬闊!

(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 呂大文醫師)
 

<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