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訊息

讓眼睛維持綠燈狀態,享受美好視界

發布日期:2021/3/16

字型: A A A 


綠燈走,紅燈停,黃燈要小心」是我們從小被教導過馬路的原則。2021世界青光眼週(3月7日至13日)全球五十多國群起呼籲,象徵物為綠絲帶,提醒大家維持眼睛在綠燈狀態,讓我們能暢看美好世界。

用紅綠燈觀念 提醒警覺


許多人都知道青光眼是因為眼壓無法控制而造成視神經破壞、萎縮,導致視覺功能受到影響的疾病。為提醒眾人注意,世界青光眼協會訂下每年三月的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,在這一週中利用各項介紹、宣傳讓大家認識此一疾患。

今年為何會以紅綠燈的觀念,提醒大家對青光眼的警覺心呢?原因是目前最常被用來診斷青光眼的工具之一,是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(OCT ),有青光眼者其視神經纖維的掃描顏色是紅色的,正常人為綠色。若青光眼愈來愈嚴重,紅色範圍也隨之擴大, OCT也常被眼科醫師稱為檢查青光眼的紅綠指示燈;綠燈是安全的,紅燈就可能有問題了!


OCT圖示,不僅成為眼科醫生用來判斷眼睛疾病的工具,病患看了或聽了也很容易了解,因此經過世界青光眼協會討論,今年主題就定為「維持我們的眼睛在綠燈的狀態」,搭配綠絲帶圖案,希望提醒世人要注意此一眼疾的存在。

慢性青光眼 多數沒有症狀

今年青光眼週推廣重點:一是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二是青光眼的治療要個別化。

依據健保資料顯示,台灣目前治療中的青光眼患者約40萬人,臨床上仍有許多青光眼病人至疾病的中末期才發現,主因是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。

急性青光眼會出現視力突然模糊、眼睛脹痛、頭痛、噁心、噁吐等症狀。慢性青光眼患者多數沒有症狀,等到視力模糊或看東西只能看到中央部分,喪失周邊視野,視神經已受到嚴重且不可逆的傷害。


愈早發現 減緩變壞速度

青光眼之治療效果,它與治療的起始時間息息相關,愈早發現,病患的病程變壞速度也可能減緩,如何早期發現一直是青光眼有效治療的最大課題。因為對於非必要的患者篩檢,除了浪費時間金錢也浪費醫療資源。

早期發現應針對以下族群

1.家庭中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
2.體檢被告知原因不明的視力不良或疑似青光眼者
3.高度近視者(近視度數超過500度)
4.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


雖然年長者得青光眼的機會高,但是世界青光協會正視到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,不再強調40歲以上的人才有比較高的風險,建議上述高危險群應定期至眼科檢查。

青光眼治療的個別化

青光眼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眼壓有效降低。臨床上可發現確診青光眼患者不同的面相:有人聽到自己得青光眼徨徨不安怕會失明,自購眼壓計白天隨時量眼壓,連夜晚睡眠期間也起床量眼壓,眼壓高就失眠了!夜間眼睛的房水液產生量是白天的60%,恐慌的病人由於夜間睡不好,眼壓的起伏反而更大。

另一種病人已知自己有青光眼,卻因為感覺無症狀,眼壓控制不好也不治療,甚至不就診;幾年後突然就醫才發現眼睛狀態變得非常不好。世界青光眼協會認為青光眼的治療需要個別化,同時需要病友關懷團體的支持與協助。


治療方針 達到最大效益降低眼壓

目前用來降眼壓的方法有雷射藥物及手術。對於新診斷病患若無法用藥或對藥物的反應不良,新式的小樑網整型雷射術(SLT ) 對於患者成為另一種選項。

對於雷射及藥物皆反應不佳的患者,新型的微創濾過器手術(MIGS) 亦可作為小樑切除手術前的先導手術方式,若手術能成功,病患可脫離長期用藥的負擔;若術後效果不是很好,亦可再改做小樑網切除手術,在歐美青光眼科越來越被提倡執行。

世界青光眼協會強調治療的個別化,啟動醫病之間的信任機制。青光眼學者開始主張患者主動參與決策,讓治療不只是醫師的責任,患者的角度也愈來愈重要。各種療法都各有優缺點,唯有病患最能接受的方式,就是最佳的方式。
(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呂大文發表於聯合報2021/3/8)
<Back